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游楠(北京科技大学),田开元(军事科学院)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们受到气候变化、能源安全、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叠加。大国博弈和地缘竞争愈演愈烈,国际和平和安全赤字有增无减,全球安全治理困境不断凸显。
面对“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的时代课题,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郑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为弥补和平赤字、破解安全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全球安全倡议的内涵丰富,倡导团结、合作、共赢的精神,为动荡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全球安全倡议超越于西方旧式安全观,致力于走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路子。
落实全球安全倡议,要追求对话而不对抗
千百年来,尽管人们都渴望要持久和平,但战争和冲突时有发生。在国际社会,对话协商是构建普遍安全的基本方式。中国成功斡旋沙特和伊朗实现和解,是践行全球安全倡议、应对安全难题的生动写照。与之相对的是,一些西方国家开展对话协商,却是在其打不赢时的权宜之计。个别西方国家看似要促和谈,但背后强权霸凌的逻辑依然存在。这是因为个别西方国家寻找“假想敌”的步伐从未停止。
和平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最高价值,全球安全倡议对西方地缘政治安全理论进行了扬弃超越,用团结协作代替分裂对抗,而这源自于中华文明崇尚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理念。中华文明强调辩证思维,天下一家是最基本的政治哲学。2023年,中方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致力于树立平等的文明共存观。战争和制裁换不来和平,必须摒弃“非友即敌”的姿态。中国在处理多个问题上,始终坚定的做化解危机的斡旋者,主张加强政治对话、和平谈判,协商化解分歧,努力将“对抗型安全”转向“共生型安全”。
落实全球安全倡议,要做到结伴而不结盟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可以共同参与全球安全治理。因此,落实全球安全倡议要坚守公平正义,要通过符合人性、平等协商的制度安排,实现各国的权利、机会和规则平等。反对大国支配,突出安全治理规则的公正性。个别国家反复加群退群,合则用、不合则弃的行为,挑战基于联合国的国际制度秩序,损害联合国权威。
全球安全倡议倡导结伴,是要结交朋友,不断打造立体化的朋友圈;而结盟的思想是不断在找敌人。霸权国纷纷鼓吹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强调安全不可分割,实际上只是针对其联盟内部成员国。个别国家不断推进“印太战略”,不断构筑美英澳联盟(AUKUS)、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美英加澳新共享情报的“五眼联盟”等遏制中国的“小圈子”。实际上想以少数国家的“帮规”取代被各国共同遵循的国际法,这是破坏国际公平正义的。
真正的多边主义以集体安全路径实现全球安全,“集体安全”是建立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原则基础上。强调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同样重要,以整体性的方式保障各行为体的生存。中国政府一直都是真正的多边主义的践行者,一方面,中国致力于对现有的国际平台进行存量互动,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和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另一方面,还积极探索对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进行增量供给,在国际规则框架内推进改革。中国通过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等契机,推动构建多边安全友好合作机制,凝聚全球安全治理共识。
落实全球安全倡议,要实现共赢而非零和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外延。冲突和战乱等本质原因是发展不均衡,旧式全球化模式带有“中心—外围”依附式的不平等色彩,随着社会贫富分化愈演愈烈,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排外思维沉渣泛起,威胁国际和地区的和谐稳定。全球安全倡议体现可持续发展促可持续安全的新理念,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化解各类安全风险,而可持续安全又促进经济社会稳步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让世界人民都幸福才是真发展,必须摒弃“零和博弈”。
从宏观的国家、民族的角度看,全球安全倡议蕴含了天下大同观,维护的是全世界人民的安宁。中国坚持“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义利观,始终致力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高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微观的个人视角看,全球安全倡议不仅要保障人的生命、健康安全,还要确保其可持续发展需求,拥有平等发展机会,共享发展成果。落实全球安全倡议,为建设共同安全、持久和平的世界贡献中国力量。